別讓人禍一再發生! 什麼都是次要的 只有結構安全最重要
|
蘋果日報
重大建築災變屢屢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,也凸顯出結構安全的重要性。 汐止林肯大郡災變1997年,溫妮颱風登陸北台灣,挾帶驚人雨量使得位於汐止汐萬路上「林肯大郡」的「金龍特區」邊坡擋土牆崩落,造成28人罹難、100多間房屋損毀;事後調查,建商不僅偽造地質鑽探報告,同時未依施工標準規定,順向坡、豪雨沖刷地基、建物結構不確實,綜合種種不利因素,最終導致如此不幸的結果。林肯大郡事件震撼全國,迫使相關單位著手修正山坡地開發法規,包括地質結構、水土保持、施工方法、建物強度都與原先法規嚴格甚多,讓90年代頗為興盛的山坡地建築反轉直下,業者當年取得的土地,許多至今仍未開發。 全國震動的921大震然而,改變台灣建築法規的轉淚點,便是發生於1999年9月21日的「921大地震」;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,南投集集發生芮氏規模7.3的淺層地震,此一世紀大震共造成2415人死亡、29人失蹤、11305人受傷、51711間房屋全倒、53768間房屋半倒;由於震央位於南投,中部地區自然首當其衝,人員、建物損傷慘重,但遠在北台灣的大台北震度雖達4級,不過多數建物並未受到嚴重損害,唯台北市「東星大樓」及新北市(當時為台北縣)新莊「博士的家」全倒,其中「東星大樓」更是單一建物中傷亡最為慘重的,共有87人不幸罹難,而兩者肇因的共通點:結構強度嚴重不足。921震災之後,原有建築法規進行大幅修改,重點項目包含建物耐震度、鋼筋密度、箍筋角度、混凝土強度等;根據統計,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,高達99%都是因房屋倒塌,與台灣同屬地震帶的日本,對於建築結構安全的重視可謂是世界第一,畢竟地震以現階段科技尚無法預測,卻可以藉由事前防範來減低災損程度,遺憾的是,台灣在這方面的腳步明顯落後日本許多,尤其早期建築法規相對鬆散,直至921後才徹底加以檢討修正,但在此之前便完工的建物,仍佔全台總戶數2~3成,光是大台北地區估計就有近百萬戶,因此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一席:「大台北若發生6級以上地震,就會倒4千戶房屋」的發言,點出了民眾內心最深層的憂慮。 台南維冠金龍大樓倒塌2016年2月6日,高雄美濃發生芮氏規模6.6級的強震,位於台南永康的「維冠金龍」大樓不耐強震應聲倒塌,罹難者高達115人,超越上述「東星大樓」87人罹難的數據,成為目前台灣史上單一建築倒塌造成傷亡最慘重的災變事故,這場地震不但造成慘重傷亡,再度震出長期被民眾忽略的建築結構安全問題,以及台灣土壤液化的嚴肅議題。務實來看,解決老舊住宅結構安全問題,健檢、補強都不過是權宜之計,且面對超過百萬戶的可觀量體,光是執行人力就是一大考驗,所以透過都更無疑是治本之道,但礙於法令、條件及人性,都更往往曠日費時,其中台北市在「文林苑」事件後,洽談進度幾乎停滯,新北市去年也僅執行數件都更案,所以想利用都更來全面提升建物結構安全,絕對是緩不濟急。 市場人士指出,從林肯大郡事件、921大震到台南維冠金龍大樓的倒塌,在在讓各界開始體認建物結構安全的重要,長期來看,對於房市是正面且健康的發展;再者,民眾購屋時價格固然重要,但這些肉眼看不到的建物結構,是否才是值得關注的部分? 大台北地區居住人口密集且屋齡偏高,建物結構安全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。 921之後,對於建築法規進行大幅修正,有效提升建物耐震能力。 |